這是《灣區望海峽》的第112期
今天(6日)是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率臺灣青年學生大陸行的第六天。“一座長安城,半部中國史。”馬英九此前說道,中華文化五千餘載,地處中原的陝西見證了中國朝代的興衰。“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陝西保留了傳統的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中講究的慎終追遠,便是我來到陝西最重要的目的。”
民間流傳着一句老話,“沒到過兵馬俑,就不算感受過中華傳統文化”。作爲華夏文化地標之一的秦兵馬俑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是陝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74年,秦兵馬俑的發現震驚世界,形態逼真的陶俑、威武嚴整的軍陣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1987年,秦始皇帝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馬英九2000年曾在臺北參觀兵馬俑文化特展
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馬英九與兵馬俑頗有淵源。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兵馬俑——秦文化特展”赴臺灣地區展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滋養臺島,臺北、臺中兩座城市展覽期間共有165萬人參觀。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曾帶領檯北市百位工會幹部到臺北歷史博物館參觀兵馬俑文化特展。
馬英九6日來到秦始皇帝陵參觀兵馬俑 圖源:臺灣《聯合報》
今天(6日)上午,馬英九與隨行臺灣青年終於實地來到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兵馬俑近距離接觸,他真觀察兵馬俑,還不時詢問相關細節,一齊陪同講解的,包括博物院院長、當地文物局局長和資深學者。
其中,馬英九對兵器和戰車的演變興趣尤爲濃重。他詢問,“戰車什麼時候退出歷史舞臺”,一旁的講解員表示,是在戰國中晚期之後,戰車行動不是很方便,後來騎兵的出現,成爲新兵種並主導了戰場。
2024全球「最好吃」机场出炉 前三名在亚洲 冠军有上百家餐厅
圖源:香港“中評社”
馬英九細緻觀察了不同兵種的造型,參觀期間,他指着一尊陶俑說,這眼睛很有神,鞋子也跟其他的不一樣。當聽到將軍俑的燒製溫度爲攝氏950到1000度,重量達300公斤,馬英九歎爲觀止。
在兵馬俑面前,馬英九驚歎“兵馬俑的手好大”,講解員解釋道,這是按照之前比例還原,但也少許放大,當時平均的身高在一米八左右。馬英九還詢問陶俑穿的盔甲防得住什麼?講解員表示盔甲可發揮緩衝作用。
有趣的是,由於兵馬俑造型非常逼真,連小肚子都栩栩如生,講解員表示,古代審美中男人有點肚子是好的,馬英九開玩笑說:“我們應該開始復古”,引得周圍笑聲連連。
隨馬英九一行前來參觀的臺灣青年、臺北大學大三學生林新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以前只在課本中見過兵馬俑,這是他第一次目睹陶俑真容,感覺書本的內容跳到眼前,非常驚訝。“看到兩千年前的龐大工程出現在眼前,十分感動、驚奇。”
據秦始皇帝陵的講解員介紹,此次到訪的臺灣青年看到兵馬俑都倍感新奇,紛紛拍照留念。博物院還會接待更多來自臺灣的青年學生團體,也會展開兩岸的學術研究交流。
西安國家版本館
結束在秦始皇帝陵的行程後,馬英九一行下午來到被譽爲“中華文脈種子庫”的西安國家版本館(文濟閣)。該館是中國國家版本館的分館之一,南倚秦嶺,北望渭川。從高空俯瞰,西安國家版本館大氣磅礴,山水相融,在秦嶺腳下承擔起賡續中華文脈,守望中華文化的重任。
馬英九參觀西安國家版本館 圖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西安國家版本館除了向馬英九展示珍藏的《永樂大典》,還專門邀請他們觀看明朝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出版的《使琉球錄》。據館方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在相關歷史文獻記載中,最早記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屬於中國版圖的版本著述。據介紹,明清兩代都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視爲琉球冊封使前往琉球的重要地標,並把臺灣以及附屬島嶼、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列入福建海防區域,這也是中國擁有釣魚島主權的重要歷史依據。
《使琉球錄》一下子激起了馬英九的興趣,他當場表示研究釣魚島的人一定要認真讀這些資料,古籍已證明釣魚島不屬於琉球。馬英九表示,相關資料自己曾在英國牛津大學看過,也有這段論述,希望西安國家版本館收藏好這些資料,同時也開放給外界參考。
“我剛剛參觀了西安國家版本館,內心非常感動。”馬英九動情地向媒體表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文明,幾千年前的文字,後人現在都能辨讀,西安國家版本館能將這麼多古籍保存完好,對中華文明的傳播綿延有不可滅的貢獻。他說,看到大陸近年來打造的幾座國家級版本館,將載有中華文明印記與地方特色印記的各類版本納入其中,不但保存了歷史文化寶藏,也爲中華文化留下了珍貴的種子,讓傳統經典能夠跨越時空的藩籬,重新活化運用持續傳承下去,自己覺得十分肯定。馬英九期盼中華文明古籍的智慧,如同歷史長河中的一盞明燈繼續照亮中華民族的未來。
馬英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者、捍衛者。他身上的文化積澱與其幼年經歷與家庭薰陶有分不開的關係。據介紹,馬英九自小由母親秦厚修親自教習。秦厚修出身書香世家,爺爺是滿清時期的舉人,馬英九從小便被受家庭影響學習國學,打下了紮實的中華傳統文化根基,並多次表示自己啓蒙第一課就是母親教的《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今年再次訪問大陸,馬英九延續去年的“尋根之旅”,如果說去年祭祖尋的是個人的“根”,這次則是中華文化的“根”,通過這樣行程安排,讓臺灣的年輕一代能夠熟悉並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深刻地認識自己的根脈。
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國深今天(6日)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採訪時說,中國人是講感情的,我們有感情,有過共同的經歷,共同在一個時空背景之下一起生活過,很多事情就可以擱置下來,很多分歧就可以不去強調。劉國深指出,孫中山是兩岸同胞共同景仰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軒轅黃帝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祖先,兵馬俑是兩岸同胞共同爲之驕傲的中華傳統文化景觀。對於當前的兩岸關係,“求同”是非常重要的,兩岸中國人認識到我們的相同之處,放下歧見以更高明的政治智慧去處理兩岸關係,這將是中華民族之福。
馬英九此次訪問大陸行程過半,深圳衛視特約評論員庚欣回顧半程旅途時表示,馬英九能夠率領檯灣青年來到粵港澳大灣區,親眼見證“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有重要意義。庚欣說,馬英九前幾年曾到訪香港,這次又來到深圳和廣州,對粵港澳大灣區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庚欣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本質就是兼容、包容,大家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是制度安排,也就是“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這是中國人的創新性政治智慧。他說,馬英九和臺灣青年們回到臺灣後,可以把親身感受到的經歷和了解的信息傳遞迴島內,讓島內民衆思考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與臺灣的未來,這將非常有意義。
作者丨楊肇原,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筆